何首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上语文期中考试背诵清单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bdfal/230105/12890441.html

1《观沧海》

1.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2.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客观地写出了浩瀚壮阔、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色,后写“虚”景,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这首诗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抒发感情的角度,对其进行品味赏析。这几句诗运用了想象和夸张、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创造出一个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藏宇宙的宏伟景象,作者以沧海自比,显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情景)描述出来。答:天空中,(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海面上,波涛汹涌,一波紧赶一波,他们相互配合,撼人心魄。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此情此景,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5.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大意对即可。)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7.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8.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答: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9.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答: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0.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11.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中第一句通过写景,既点明了时令(季节),又暗写了诗人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关切。诗中还通过想象,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诗人托付明月将愁心寄给朋友,把自己对朋友的慰藉带到遥远的夜郎西。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D)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D.“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E.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1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杨花、子规的意象(景物),渲染了伤感(或悲凉、凄凉、哀愁等)的气氛,这句诗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凄凉愁苦的心情。13.赏析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答:诗人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赋予明月人的思想感情,托付它自己的思念、关心之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对朋友劝勉宽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遭贬的关心,思念和同情。14.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次北固山下》王湾

15.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1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景色,有何特色?(赏析颔联)答:“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和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悬”字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如果风虽顺,风力却很忙,那帆就鼓成弧形了。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通过“一帆悬”的小景,把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也表现出来。“潮平”一词又为颈联中“江春”一语做了铺垫。(“阔”字,描绘了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气概豪迈。)17.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18.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19.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答: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的这么快,诗人离家已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客旅他乡,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这两句紧承颈联而来,与首联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20.诗歌情感的表达也讲求曲折委婉,找出诗中与“客路”相呼应的词。与“客路”相呼应的词有”行舟、乡书、归雁”。21.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海日”和“江春”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4《天净沙秋思》

22.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晚号“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之誉。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2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主旨句)是:"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4.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25.“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26.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27."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28.古道西风瘦马:答: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29.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答:“夕阳西下”一句,通过对落日余晖的描绘,把思乡游子的凄苦烘托得淋漓尽致,用有形表无形,寄情予物,情景交融。30.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答:深秋晚景图

5《峨眉山月歌》

3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3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3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3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3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答: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36.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37.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答: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3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39.这首诗写了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_、登高、饮酒、菊_等词语可以看出。40.“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4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表现的景象。低头看回乐烽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令人顿觉冷嗖嗖。4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3单元课内语段

(一)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筲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要好得远。……②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撤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1、选文第①段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其中共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2、选文第②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写了百草园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5分)答: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任意写对1点,得1分,合计3分),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1分)。3、请从修辞手法和感官的角度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3分)答: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蟋蟀和油蛉人格化,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动物发出的悦耳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二)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1.第①段加黑词“悄悄”“偷偷”“眼边儿红红的”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3分)答:“悄悄”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偷偷”,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眼边儿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的关爱,呵护,突出了母亲的坚忍和对儿子的理解,宽容。2.第②段文字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3分)答:插叙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③母亲对我的深沉的爱。3.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中当时母亲的心理。答: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对窗外树叶飘落会勾起儿子的伤感的担忧以及希望儿子通过看北海的菊花后能消除伤感而变得坚强的心理。表现了母爱的细心。(三)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地点和人物。(2分)2.第②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表达作者对生命、自然的热爱,渲染了当时温馨的气氛,烘托一家人散步的愉悦心情,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3.文中的“分歧”具体指(用选文中的语句作答):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更体现了一家人的和睦及天伦之乐。(3分)4.对选文中加点词语“强壮”、“高大”能不能调换?为什么?(4分)答:不能,因为“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儿子还小,所以看父亲是“高大”的。5.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2分)答:一方面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唯恐有一步闪失,就会伤着母亲和孩子,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主题。(1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1分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