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非疫情信息汇总6月15日 http://www.qiaobusios.com/bqblly/10825.html远离家乡,找到舌尖上熟悉的味道,那绝对是件快乐的事情。
这条街,一眼望去,饭馆挺多,可让人吃得家常,似乎只有这家“张记米线”了。
小镇人不多,这家小吃店也不大,经常来的人都是附近的。饭菜,花样简单,有米线、馄饨、水饺和面条,也会有几个炒菜。炒菜,都是十几块钱的,如青椒肉片、西红柿鸡蛋这样的家常菜。
一位大娘在店里最常看见,五十多岁的年龄,憨厚朴实,满口的沂蒙口音。中午和晚上,会有一对年轻的小两口过来帮忙,他们是大娘的闺女和女婿。大娘的闺女,长得精巧玲珑,是个上班族。小伙子,精干帅气,在前面拐角处开了个美发店。年轻人有自己的事情,平时打理小吃店,自然落在大娘身上。
好几次白天从店前路过,总能看见大娘一个人在店里。她静静地坐着,或包饺子,或捏馄饨,包好的饺子和馄饨,整齐地摆放在托盘里,像一只只细巧精致的小荷包。看着这些小东西,仿佛看到了热气腾腾的生活,还有小镇上的慵懒气息,实在而平淡。
其实这家店,我刚开始并没注意到,正抱怨没啥可吃的东西,同事小杨说这家馄饨不错,于是就去尝了尝。
大碗的馄饨,分量足,味道家常。馄饨皮薄透亮,咬一口,香而不腻。汤里,加了紫菜鸡蛋皮,香菜虾皮点缀,营养丰富。不太饿的时候,我会选择。
米线,不太喜欢,馄饨和水饺吃的多些。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馅的饺子,吃的最多。个大饱满的饺子,沾上辣椒米醋调拌的蒜汁,嚼在嘴里,面粉的温润夹裹着萝卜的清甜,让人感到胃里瞬间暖暖的。
经常来店里,和这家人慢慢熟悉起来。有一次闲谈中,大娘知晓我们晚上爱喝稀饭,第二天店里便多了一锅糊豆。自己盛,想喝几碗喝几碗,喝了胃里舒服。大娘听到我们的声音,从后厨出来招呼我们。
后厨饺子开始下锅,我们先盛上一碗糊豆,只需几口,肚里便暖和起来了。糊豆,是本地特有的一种稀饭,小米做主料,放入豆子及碾碎的花生米,还有自家种的地瓜,慢火熬煮。吃几个饺子,喝几口糊豆,在这个异乡的冬天,真是善待了自个的胃。
有一天,想吃家乡的捞面条了,大娘一听,不会做啊!需要什么菜,咱一块去买,回来你们自己做。小伙子二话不说,开着车,一块就去了镇上的菜市场。
青椒、蘑菇、西红柿买回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进后厨,择、洗、切、炒、煮,一溜烟功夫,三碗肉丝捞面条大功告成。拿起筷子,风卷残云,不一会,吐噜个底朝天,那叫一个过瘾,一个痛快!
不就是个大杂烩嘛!小伙子看我们吃的津津有味,不以为然地笑了笑。
我就喜欢你们不认生的劲儿!大娘也笑了。
可大杂烩有大杂烩的妙处,两个甘肃的同事也嚷嚷着要吃这样的面条。
每次吃饭的时候,大娘总是说,我不会做饭,也不像人家的饭店啥调料都有,做不出好味道。
天天吃的东西,为什么要做出饭店的味道呢?有油盐,有酱醋,这不就很好吗?况且大娘做饭用的油,是自家种的花生榨的油,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放心的呢?街上的饭菜不能经常吃,吃多了厌腻,正是缺了家常的味道。家里的饭菜,百吃不厌,也正是有了家常的味道。
(老何牌西红柿鸡蛋面)
明儿晚上吃饺子!临出店门,我对大娘说。
作者:何保卫,新安县磁涧镇人。
摄影:何首乌
往期精选:
何首乌‖独在异乡为异客
真情▏▏路
金水河畔▏▏一起蹒跚的老伙计
闲情▏▏乡亲们的钱包
你在于不在,我一直都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